首页 > 资讯 > 商学院

吴甘沙:十个月造车背后的底气

2017/02/14 16:13      亿欧   数字人免费试用


  导读:“我们不是要设计一台原型车、概念车,我们希望一两年之内能够实现量产。做一辆车并不是特别困难的事情,困难的是要做一辆什么样的车。我们真正希望设计一个交通工具,其理念有别于传统厂商设计汽车的初衷。”——吴甘沙

  纵观2016年,“无人驾驶”无疑成了科技界的高频词汇。无论是传统汽车厂商还是互联网巨头,都在这个有可能颠覆汽车产业的新兴领域打得热火朝天。

  在国内外,各巨头的步伐都很快,甚至出现强强联合的局面:

  Google新成立的Waymo正和传统汽车厂商克莱斯勒、本田等合作,将自己的无人驾驶解决方案植入到传统厂商的整车中;特斯拉通过自动驾驶系统Autopilot已收集了全球各种道路、天气条件下行驶的超过13亿英里的数据;除了数据上的遥遥领先之外,特斯拉和松下展开合作,布局太阳能电池业务,助力无人驾驶。

  此外,英伟达、博世、英特尔等也深入布局无人驾驶领域。英伟达利用其Tegra处理器帮谷歌完善无人驾驶汽车,并已在该领域和特斯拉、奥迪等车企展开合作;博世正在研发自动驾驶系统和传感器,相关产品计划2020年上市;Intel和地平线合作推出了ADAS系统,并且联合宝马、Mobileye计划在2017年下半年推出大约40台无人车进行路测。

  在中国,除了百度、乐视这类互联网巨头在布局无人驾驶,也有驭势科技、图森未来等新兴企业杀入市场。原Intel中国研究院院长、现驭势科技CEO吴甘沙认为,人工智能技术触发了无人驾驶的爆炸式发展,未来的3-5年,这些技术将助力智能车理解整个世界,给用户带来更安全的体验。

  无疑,在这样的战局中,谁能最先将自动驾驶商业化,谁就将成为下一个时代的巨头。

  早在2016年年初,Xtecher曾深度专访驭势科技CEO吴甘沙,当时,刚成立不久的驭势科技正专注于“无人驾驶解决方案”,如今,竟拿出了自己的无人车。

  一年之间,发生了什么?

  2016年10月,驭势科技发布视频,无人车首次亮相;2017年1月,驭势科技在丰田、奔驰等大牌云集的CES北展馆,高调展出其无人车——“城市移动空间”,此举引起了众多汽车厂商、高科技研发公司和美国媒体以及投资人的高度关注。

  从2016年2月成立,到2016年年底造出第一辆车,十个月造车的背后,是什么样的底气和能力?从无人驾驶方案的解决商,成长为敢于发布无人车的造车者,这背后的思考又能说明什么?

  为此,Xtecher在2017年1月的CES现场再度与驭势科技CEO吴甘沙进行了深度对话,我们旨在用以下的一系列问题,捕捉一个答案。

  “脑子一热”的决策

  Xtecher:你们从去年的4月份就开始订这个CES展位了?

  吴甘沙:是的,去年《纽约时报》记者约翰·马尔可夫采访驭势科技的时候,我们脑子一热,说要去CES展出自己的车。

  Xtecher:真的是脑子一热吗?(笑)

  吴甘沙:对,既然说了,就得去做。

  Xtecher:你们从什么时候决定自己做车?因为我记得我们最初采访您的时候你们没有打算自己造车,而是自己做解决方案、找传统造车厂造车。

  吴甘沙:事实上,做无人驾驶解决方案始终是我们最重要的一个想法。因为我们最终希望用无人驾驶去改变、重构这个世界的交通,那么最好的方法就是像Intel那样把芯片装在不同厂家的电脑里,这比做一级供应商,或者是做一个OEM(车厂)能覆盖的范围更广。所以,做一个好的无人驾驶技术解决方案供应商,始终是我们最重要的定位。但问题是,现在这个阶段,我们的无人驾驶技术解决方案要怎么去落地?像这样一种新形态的交通工具,没有人做。我一直希望把它区分于汽车。其实,做一辆车并不是特别困难的事情,困难的是要做一辆什么样的车,它长什么样,怎么设计,针对什么样的东西设计,这些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

  Xtecher:这个概念诞生于哪个月份?

  吴甘沙:从2016年5月开始,我们讨论了整整3个月“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东西”,我们试图回答三个问题:

  问题一:是否要将所有东西都推翻,重新思考无人驾驶的交通工具是什么样子?如果出发点是在现有的车上加上无人驾驶系统,其实本身已经受限在一个框架里。

  问题二:我们要做怎样的交通工具?我们真正希望设计一个交通工具,其理念有别于传统市场设计汽车的初衷。当下终端客户在没有摄像头监控的时候,会将汽车开到200迈甚至250迈。他们不会只在平坦的路上行驶,他们也会开去西藏、新疆等道路不平坦的地方——传统汽车是针对“最恶劣的环境”去设计的,但是这些“最恶劣的环境”可能只占1%的使用场景,所以大众花了很多钱去买那1%的可能性。而在北京四环之内限速60到80公里,且道路平整,如果做一辆车来解决四环内的出行,就不应该过多去设计那些针对恶劣情况中的安全可靠性。

  我们希望制造一个跟传统汽车完全不一样的东西。传统汽车3万个零件,特斯拉1万个零件,我们要造一个两三千个零件的新型交通工具。我们最早把它叫做“城市的自主载人机器人”,这是我们最早想对它做的一个品类的定义,现在又给它取名“城市移动空间”,这些事实上都是我们不同的考量所在。

  问题三:我们的车什么时候可以量产?我们不是要设计一台原型车、概念车,我们希望一两年之内能够量产。所以算法的可靠性跟它的使用场景必须得适配,传感器要足够便宜,我们要设计一种合理的传感器计算单元配置。其一,保证它足够安全,360度无死角,任何一个方向上有两到三个传感器的冗余;其二,算法的成熟可靠性要能够适应部署的环境,比如我们的无人车在园区、景区、度假村等地方是可以马上量产的。

  Xtecher:“量产”大概是多少辆?

  吴甘沙:我们不是大量量产,今年很多原型车会在园区、景区上路测试,下一步就小批量量产,100台就算是小批量量产。

  Xtecher:过去这一年,你门经历了几个重要节点?

  吴甘沙:六月份前算是一个节点吧,因为那段时间我们没有无人车。一开始就纯做软件,后面在模拟器里面跑,但是跑着跑着心里也没底。所以六月我们还是买了一辆实验车,自己把它变成一个半闭环,不是全闭环,也就是有感知规划功能但是没有控制功能,那时候就开始进入新的阶段;到七、八月份,我们的车来了,真正上车开始试,九月份视频就出来了,十一的时候我们放出这些视频,完成了第二个阶段;十一以后我们开始做转变,如果我们只有几辆样车,那数据采集的速度会非常慢,所以尽快地把大量的车铺出去,这样我们才有可能把数据这块补上来,所以我们从技术驱动转向产品驱动和客户驱动,我们要开始考虑供应链的事情,这是第三个阶段。

  榜单收录、高管收录、融资收录、活动收录可发送邮件至news#citmt.cn(把#换成@)。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