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城市

光与芯 撑起一座城

2023/07/18 14:00      微信公众号:芯潮IC 王艺可  


  “全世界谈起光学,首先想到武汉的光谷。”这便是武汉光电子信息产业实力的*注脚。

  中国光谷,亦是武汉东湖高新区的别称。这是一片迸发经济活力的区域,人人都说“在科技创新方面,湖北看武汉,武汉看光谷”。光谷所处的地理位置,不算武汉城市中心,但就是这么一块不起眼的地方,现在不仅是中国首批国家级高新区、第二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还是国家存储器基地。

  光谷以“光”命名,因“光”闻名。1979年,我国*根实用化光纤在中国信科集团的前身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诞生,由此带出多家全球光电子信息产业领军企业,甚至培育出万亿级产业集群。

  目前,光电子信息产业是湖北突破性发展的五大优势产业之一,是湖北省重点打造的特色优势产业和高技术产业。此外,武汉在光通信、激光、光电现实、智能终端等领域均取得突破发展,正加速迈向万亿级的光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冲击“世界光谷”目标。

  作为全国存储芯片产业的中坚力量,武汉半导体产业的一举一动,都牵动全国乃至全球半导体产业的神经。武汉的半导体产业这二十余年到底发展了什么?知名企业又是如何崛起?目前发展的优势何在?这些都是本文要回答的问题。

  01

  中国光谷的成长路

  武汉“中国光谷”的成长之路,离不开这样一位灵魂人物——华中科技大学光电信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黄德修教授。

  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光纤通信为代表的光电子产业在国内外如火如荼的发展,中国台湾更是靠着光电子行业熬过资本退潮的低谷期,整个产业欣欣向荣。在一次两岸交流活动中,黄德修目睹台湾光电子产业的发展,发出“20世纪是台湾微电子年代,21世纪是其光电子年代”的感慨。在向台湾同胞介绍武汉地区光电子发展情况的时候,黄德修做了一个比喻:“这很类似美国当年的硅谷”。

  黄德修教授的想法与时任华中理工大学(后更名为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周济不谋而合,周济对黄德修说,“看来光电子要大搞。”在周济的支持下,黄德修教授以学校名义于1998年12月首次向武汉市政府提交“关于在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建设中国‘光谷’的建议”,成为“武汉·中国光谷”的首倡者。由此,他打响了光谷建设的*枪,拉开了其光电子产业历史的序幕。

  这份建议得到武汉市科委的重视,后来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等的持续倡议下,国家计划委员会于2001年正式批准了在武汉建设国家级光电子与信息产业基地。

  彼时,全球正在经历一场互联网泡沫,在欧美、亚洲等多个股票市场中,互联网公司的股价出现虚高。因市场对光纤通信产品市场需求的估值过高,导致货物积压,不少公司亏损,乃至倒闭。国际光电子产业下滑严重。

  武汉的光电子产业虽然诞生于互联网经济泡沫时期,但武汉市依然继续坚持以发展光电子产业为主线,边发展边调整。在全球IT产业不断下滑、市场萎缩和产品锐减的背景下,武汉抓住了机遇。原有大型光电子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国内外市场份额显著增加;全球500强企业中有80多家企业和海内外一大批知名企业,如富士康、华为、中兴、联想、天马、华兴光电等相继落户“武汉•中国光谷”。数据显示,光谷企业的总收入在2007年就突破了千亿人民币大关。

  随着光电子与信息产业基地的不断完善,光谷接下来的十年里(2007-2016)一路高歌、迅猛发展。

  武汉市政府先是制定了新一轮产业发展的新战略,在2008年成立了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建设筹备工作组,后是不断拓展光谷新区的面积,实施人才引进计划,将发展重心放在了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培养、加大科研力度和资金投入等方面,不断增强自身的科技实力。

  2014年,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简称“大基金”成立,将今后十年集成电路发展的*主攻对象指向了存储芯片。同年,武汉市也将发展重点指向了集成电路产业(IC产业)的发展,推出了《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关于进一步加快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加大对半导体产业的资金投入,鼓励企业进行科研创新。

  2016年年底,武汉光谷迎来了半导体产业发展的又一里程碑。当时,紫光集团、国家集成电路基金和湖北省政府共同出资1600亿人民币(约合240亿美元),建设国家存储器基地,由此打开了光谷在存储芯片产业的布局。

  在国家存储基地项目启动过程中,光谷也培养出了国产存储芯片产业的“潜力股”——长江存储,后历经多年发展成为武汉半导体产业的金字招牌。围绕着这一存储基地的建设,当时武汉的光电子信息产业得到了迅猛发展,不断吸引企业入驻武汉,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投资资金和产业项目。

  追光数十载,中国在光通信、激光、新型显示、光电传感等行业全球竞争力不断增强,已经成为我国在光电子信息领域参与国际竞争的标志性品牌。如今,光谷既引入了高新技术,集聚了多家互联网企业,也让昔日的泥土路变成了宽阔的柏油路,城中村变成了矗立的高楼,曾经用于种植养殖的土地上生长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它推动着城市向东南扩展,逐渐融合成今天的武汉。

  02

  武汉,光电子产业竞争的主力军

  以光筑梦,武汉的光电子信息产业一骑绝尘,已经形成了覆盖光通信、激光器、光显示等光电子产业核心领域的全产业链条,是全国基础*、竞争力最强的光电子产业集群。

  其中,武汉是我国*的光纤光缆研发生产基地、*的光电器件研发生产基地。集群汇聚海思光电子、长飞光纤、烽火科技、光迅科技等龙头企业及100多家光通信生产企业。光纤光缆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60%,国际市场占有率超过25%,连续多年销量稳居世界*。

  时至今日,烽火通信的总部大楼展厅里还高高悬挂着一根长3米、直径20厘米的光纤预制棒。这便是武汉光通信网络产业的起点。1976年,烽火通信的前身武汉邮科院,“中国光纤之父”赵梓森率领团队拉出了我国*根实用化光纤,而后承担敷设了一条13.3公里、贯穿武汉三镇的光缆线路,让武汉成为*个使用光纤通信的城市,我国也进入了全球通信行业中少有的“光速国家”之一。

  由武汉邮科院转制而生的烽火通信,见证并伴随了武汉中国光谷的一路成长壮大,更创造了我国的多个“*”——*根实用化光纤、*个光纤通信系统工程(八二工程)、*条国产的国家骨干通信干线、*个由中国提出、被国际电联采纳的IP标准等等。

  同样见证武汉光谷成长的企业还有另一家龙头企业“长飞光纤”。成立于1988年,长飞光纤与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同岁,原国家邮电部牵头成立的中国光通信行业首家中外合资企业,*根商用光纤的诞生地。

  从2016年开始,长飞公司主营业务的市场份额连续7年保持全球*。成立35年的长飞公司已经成为了为全球*的光纤预制棒、光纤和光缆供应商,生产的产品销往9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中国企业成功走向全球的典范。

  烽火通信和长飞光纤的蜕变,正是光谷光通信创新成长的一个生动样本。而武汉也是我国激光产业重要发源地、*的激光产业基地,在武汉光谷成长起来的华工激光也是武汉激光产业的开创者和见证者。

  华工激光成立于1997年,是华工科技旗下的核心子公司,曾参与制定激光行业*国家标准,也是国内规模*的激光加工设备生产基地。成立至今,华工激光做出了国内首台高性能光纤激光器、首套三维五轴激光切割机、首条新能源汽车全铝车身激光焊装生产线、首套半导体晶圆激光切割机、*半导体激光器芯片……靠着一个个“*”,华工激光牢牢占据全球行业*梯队。

  除了华工激光,光谷拥有激光企业200多家,覆盖高、中、低功率各类气态、固态和光纤激光企业,在激光器、工业激光加工设备、医疗激光设备等领域,诞生了锐科激光、帝尔激光、逸飞激光等一批龙头或领军企业,产值近千亿元,占全国的半壁江山。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湖北的光电子信息产业冲破阻碍,形成了以光通信器件、激光、光纤光缆等为核心的*战斗力。而未来,光电子信息作为底层技术,与智能网联汽车、集成电路、大健康产业、深空深海等领域交叉融合。这意味着,考验再度升级,光芯片产业之争演变成综合实力的较量。

  在新的考验下,武汉又一次先行一步。2021年,国家信息光电子创新中心、鹏城实验室、中国信息通信科技集团光纤通信技术和网络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光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国内率先完成了1.6Tb/s硅基光收发芯片的联合研制和功能验证,实现了我国硅光芯片技术向Tb/s级的首次跨越。据了解,这款国内*1.6T硅光芯片,是目前世界上传输速率最高的通讯芯片,并已完成了封装和系统传输测试。

  无独有偶,华为也选择在武汉建设晶圆厂。消息人士称,华为这家工厂初期仅用于生产光通信芯片和模块,以此实现半导体自给自足。

  数十年磨一剑,一批批光电子企业没有跟风去赚快钱,持续在产业一线深耕,最终让武汉的光电子信息实现成产业链自主可控,成为全国乃至全球的烫金名片。

  03

  武汉的产业磁场如何形成?

  “现在我一年大概有一半时间在武汉,一半时间在上海。武汉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独树一帜’,我们把芯片的研发和流片方面业务布局在武汉,上海则承担贸易相关的业务。”一位芯片公司创始人如是说道。

  筑巢引凤,武汉已经建立了虹吸吸引企业投资、创业的强大磁场。而武汉能有今天,离不开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武汉有产业基础,经济实力雄厚,政府对集成电路产业的理解也非常深刻,集成电路产业一直以来就是武汉市大力发展的重点产业之一。

  早在2005年,武汉市就颁布了《关于进一步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意见》,鼓励发展集成电路产业。2019年,武汉市在《关于推进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将集成电路列为八大重点发展产业之一。2020年10月出台的《武汉市加快集成电路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中,发布了十一条政策支持武汉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武汉从政策层面大力支持武汉市集成电路的产业发展。2022年初,武汉还提出了半导体产业发展目标,即到2025年全市芯片产业产值超过1200亿元。

  被寄予厚望的光谷确实也不负众望地孕育出一大批高新企业,整个地区为全市贡献了不少GDP。据武汉市统计局数据,2021年全市经济总量达 17716.76亿元,其中东湖高新区GDP排全市*,为2400亿元,同比增速近20%。

  另外,随着在半导体行业的布局和大力投入,武汉光谷已经形成了集“芯屏端网”为一体的、较为成熟的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这些产业集群分别为IC产业、半导体显示产业、智能移动终端产业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互联网产业。武汉光谷不仅聚合了如应用材料、新思科技、华为、小米等产业链重要企业,也积累了从半导体材料、IC设计,到制造、封测等一系列科技基础和丰富的新兴产业建设成果。

  武汉新芯的前期积累,以及国家政策的倾斜为武汉半导体产业的发展打造了天时地利的环境,而光谷为其作出的贡献还有“人和”。

  “惟楚有才”,自古以来湖北就是人才辈出之地。在这片土地上,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众多高校林立,是中国三大智力密集区之一。人才是科技发展的根本保障,坐拥优质高校资源的光谷企业“近水楼台先得月”地获得了大量的人才储备。

  几年前,武汉的在校大学生总人数曾一度达到110多万人,位居全球大城市*。光谷有约179万人,平均年龄约31岁,35岁以下人群占了七成。另外,截至2019年,光谷从业人员中受高等教育人口高达81.6%,硕士以上学历人口占比超12%。

  优质人才的汇聚、产业链的完备以及国家政策的倾斜,是目前武汉半导体产业发展的不可或缺的重要优势。在各方的努力下,东湖高新区已经成为了一座年轻人高度集中的创新之城。目前,东湖高新区常住人口118.38万人,平均年龄仅32岁。

  可以看出,武汉为了光电子信息以及半导体产业,可以说是尽心尽力。查阅《武汉新城规划》,无论是创新策源、产业发展还是创新生态打造,光电子信息都摆在相应板块首位。

  对于产业的未来,武汉亦有明确规划——东湖高新区力争到2025年,光电子信息产业整体规模达到7000亿元,带动武鄂黄黄形成万亿级产业集群,为武汉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湖北加快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奠定更加坚实的创新产业基础。

  过去几十年,武汉光谷享誉全国,成为中国光电子产业不可或缺的一隅。未来,武汉继续奋力搏杀,努力将光谷打造成‘世界光谷’,让湖北光电子信息产业闪耀全球。

  04

  结语

  武汉,这座具有悠久历史的城市,位于长江和汉江交汇处,拥有独特的地理优势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在这里,你可以领略到古老的建筑、美丽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艺术氛围。凭借良好的地理区位、产业基础、科教人才、投资环境、生态环境等优势,武汉越来越受到全球投资者的青睐。

  20年漫漫追“芯”路,从激光和光通信产业起跳,武汉这片创新热土,逐步迈向以光电子芯片、存储芯片、红外芯片、物联网芯片为特色的芯片产业高地。千亿产值的企业从无到有,科技巨头、芯片大厂陆续入驻,武汉成为中部地区首屈一指的芯片重镇。这一切也正朝着黄德修所预想的那般发展。

  “我梦想再过15-20年‘武汉•中国光谷’光电子产业给全世界的贡献率大于20%而誉满全球。”黄德修曾在《我和“武汉·中国光谷”》一文中写道,武汉的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内有高度密集的智力资源、有着独特的量子科技优势,甚至有全国少有的山清水秀自然环境……凡此种种,武汉的“光谷梦”岂不能圆梦。

  榜单收录、高管收录、融资收录、活动收录可发送邮件至news#citmt.cn(把#换成@)。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