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企业

互金消费金融到了资产质量分化的时候

2017/02/27 20:14      证券时报   数字人免费试用


  从2012年首单开始算起,截至目前我国共发行108只ABN,发行总额410.77亿;到目前为止约1.69万亿的ABS总额,互金系ABS占其中的1244.48亿,由10家公司的88期产品构成。

  这两组数据,都有京东金融的身影——而且参与程度还不低。上周五,京东金融拔了个消费金融ABN的头筹,以其“白条”应收账款为基础资产的京东白条ABN(“2017年第一期京东白条信托资产支持票据簿记”)在银行间首发,首期规模15亿元。

  事实上ABN本质跟ABS一样,只是流通的主要场所不同:ABN是银行间,ABS是交易所。另外,ABN期限相对较短,而且引入了信托作为受托主体。总之,互联网消费金融资产,已经撕开了此前对自身相对封闭的机构投资者市场一道口子,不难预见会将应收账款、保理融资债权、小额贷款等资产逐步输出。

  而如果跳出“京东发消费金融ABN”这一个体事件,站在更高的角度上看,这其实某种程度上宣告着急剧膨胀的互金消费金融资产,到了一个分化的时候。

  一位熟悉监管层的人士告诉记者,尽管银监会的官方数据还未正式宣布,但消费金融行业(目前持牌的消费金融公司有25家)的平均不良率,已经突破了7%。

  这个数据应该跟最后公布的结果不会有太大的落差,如此可以说明,消费金融行业的坏账率正在加速攀升——因为去年9月末的时候,15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的资产总额为1077.23亿元,贷款余额970.29亿元,平均不良率4.11%。

  要知道不管是年末的“破7”,还是三季度的4.11%,银监会都还没有将无数的非持牌互联网金融平台纳入监测,如果纳入,不良率指标绝不会低,只会更高。

  去年三季度的时候,芝麻信用就曾经发布过一个监测数据:超过40%的逾期订单发生在有过10次以上的跨平台申请用户群体中;通过风险关联发现,疑似黄牛团体中用户整体违约率达25%,在疑似黑客冒用群体中,整体违约率接近100%。

  这就回到了一个老生常谈:在个人征信牌照依旧久久闻声不见人、信用风险整体高发的眼下,互金行业挂在嘴边的“大数据”以及其背后的风险建模,究竟水分多少,是否经得起检验。

  有业内人士就向记者直言,向一些大型的背靠电商的互金,它平台的主营业务已经为自身积累了足够多的客户资金交易数据,比如消费场景、风险偏好、消费品类、消费数额、还款期限、银行流水等信息,它再串联央行的征信库,还是能起到风险预判的效果;而一些非持牌军(比如小型P2P),一方面不能接入央行征信库,一方面又很难从外部拿到第一手交融交易黏着度较高的数据,它面临的欺诈风险、多头申请(同一借款人跨平台申请,通常为黄牛)风险是非常高的,识别成本也非常高。

  以上即使不是消费金融行业资产质量分化的全部原因,也是主要原因之一。说回京东白条ABN,认购倍数(3.9倍)和低于同类资产的发行利率,或许能一定程度上说明机构投资人对互金巨头消费金融资产的认可,但注意,相对优质的资产的背后,实际上还是跟发行人背后的风险建模、征信系统和基础资产质量把控有关。

  随着资产质量的分化,互金平台能得到的资金优势也在分化——正如白条ABN的主承销商兴业银行投行部总经理林舒的高度点题:“推动消费金融领域资产证券化是拓宽低成本资金来源渠道”,而只有令评级机构、承销机构认定足够优质的资产,才会得到拿到低成本资金的机会。是否能够降低资金成本,又成了无数在消费金融红海里厮杀的机构的立身之本。

  笔者获悉,持牌消费金融试点扩容的第一梯队、互联网消费金融巨头招联消费,也在酝酿发行规模不小的ABS,投行机构业已介入。而另外已经发行过若干期ABS的互金平台,由两家明确对记者表示今年会将证券化当做重头。

  从这个角度上说,由资产质量引起的消费金融主体分化,也已经开始。(来源:证券时报;文/刘筱攸)

  榜单收录、高管收录、融资收录、活动收录可发送邮件至news#citmt.cn(把#换成@)。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