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企业

眼神科技:两会新基建话题再升温,多模态发展迎风口

2020/06/02 09:05      IT产业网   


  5月22日上午9时,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在备受瞩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这是“新基建”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列入“既促消费惠民生又调结构增后劲”的范畴。多位与会代表、委员也表示,以数字化和智能化为鲜明特征的“新基建”,正推动城市、企业、产业等多维度加速变革和转型。

  事实上,在此之前,无论是中央推动经济复苏发展的顶层设计,还是各地方政府未来重大投资项目的布局计划,“新基建”都已多次出现,已经是当下最强劲的产业风口之一。

  4月20日,国家发改委曾就“新基建”给出过“权威解释”。新型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

  一是信息基础设施,包括以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卫星互联网为代表的通信网络基础设施,以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基础设施,以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为代表的算力基础设施等。

  二是融合基础设施,主要指深度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支撑传统基础设施转型升级,进而形成的融合基础设施,比如,智能交通基础设施、智慧能源基础设施等。

  三是创新基础设施,主要是指支撑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产品研制的具有公益属性的基础设施,比如,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教基础设施、产业技术创新基础设施等。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年初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也让“新基建”初露锋芒,远程办公、远程医疗、远程业务办理、在线教育、健康码等基于新型基础设施的应用和服务,为全民抗疫防疫和复工复产提供了重要支撑,使人们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了推动新基建的重要价值和重大意义。

  “新基建”风口正盛,不仅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政策扶持的重点,将有力推动实体经济与AI、5G等技术的深度融合,加速各行各业的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和升级,最终使传统的物理世界过渡发展为数字新世界。

  大力发展新基建,可实现人、产品、产业、数据之间的互联互通,人们工作、教育、医疗、娱乐等生活的方方面面,均可以突破空间限制、搬到云端,同时对当下传统身份识别认证模式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不再仅仅聚焦于最基础的安全性需求,便捷、隐私和规范性的兼顾,也成为重要的身份认证需求。尤其在后疫情时代,民众戴口罩、非接触的潜意识习惯,远程消费,员工的远程办公,企业的远程数字化管理,政府、金融机构的远程业务办理等,也可能发展成常规应用而形成专业的商机市场。针对这一趋势性变革,也需要应对新应用模式下对身份认证、信息安全等方面带来的挑战。

  更精准、更安全、更便捷的多模态生物识别融合技术——有望加速成为未来身份识别与认证领域的发展趋势。

  如今生物识别正从单一走向多模态化,单一生物识别已经无法支撑越来越复杂化、多样化的身份验证场景,而多模态生物识别融合技术可以实现人脸、虹膜、指纹、指静脉、声纹等多种生物识别的融合应用,从而进行安全便捷的身份认证以及集中、统一的系统管理。

  多模态生物识别融合技术完全符合新一代身份认证发展需求。一方面,多模态生物识别融合能够灵活适应复杂场景下的应用变化,能根据不同的现实情况和实际需求,来选择合适的验证方式和权重决策;另一方面,也使得场景数据更丰富,识别更加精准,可将用户身份安全和感知体验高度平衡。

  △ 眼神科技ABIS多模态生物识别统一平台

  本次新冠肺炎疫情的AI实战,也验证了多模态生物识别融合技术应用的必要性:如办公楼、社区、校园等公共场所下不惧遮挡、无需接触的出入管控、授权登记,在银行远程授信和业务办理、网上消费支付等环节的非接触式安全身份认证等系列应用。相信在后疫情时代,兼顾安全和便捷的多模态生物识别将渗透到公共场所安全管理、政务服务、便民服务等各类场景中,真正保障人们生活安全、财产安全,提升便捷生活体验。

  今年以来,关于“新基建”的讨论始终热度不减,一直延续到如今的全国两会上。这种关注的背后反映了国家、民众对于“新基建”新作用的新期待。作为未来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技术之一,生物识别技术也将迎来高速发展。而多模态生物识别融合技术,是未来生物识别领域的发展趋势,拥有更广泛的应用领域,相信将在未来“新基建”落地建设、应用中承担重要角色,发挥重要作用,助力数字时代早日到来!

  榜单收录、高管收录、融资收录、活动收录可发送邮件至news#citmt.cn(把#换成@)。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