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行业

“个人云”复兴:智能化成为新趋势

2021/09/03 13:33      互联网指北   


  2021年,“个人云”又热闹了起来:

  几天前,夸克APP升级个人云服务,打出“3T不限速,5元/月享网盘自由”;3月,阿里云盘启动公测,宣布“无论免费收费,未来都不限速”;再联系到去年,2020年11月,和彩云生态计划宣布,中国移动将投入10亿量级的资源注入数字消费生态;同月,MIUI官宣小米云服务10大新技能;9月,迅雷上线云盘功能等行业动态。

  根据艾瑞咨询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个人网盘用户规模已超3.74亿人,预计2020年将达到4.04亿人,个人数据存储管理进一步向线上迁移;在疫后的产业发展中,云端协作正在成为新趋势;伴随着移动通讯技术的发展,5G也将进一步释放“个人云”的市场潜力……

  种种迹象都在表明,“个人云”这门已经发展十余年的生意,自2016年走入低谷后,似乎又迎来了复兴。

  新玩家:搅局“个人云”

  自2009年起,国内云储存服务迅速发展,115、金山、新浪、百度、腾讯等互联网公司们纷纷推出旗下云储存产品。网盘也迅速成为人们上传、下载、共享资源的新选择。

  根据艾瑞咨询的统计,2011年中国个人云存储用户规模达2300万,增长率高达804%。预计到2013年,个人云存储用户规模将达到2.23亿,在中国网民中的渗透率为36.7%。

  为了争夺市场份额,各家服务商纷纷提升免费空间以吸引用户——百度推出活动“用 0.2 元续费 100G 空间”;金山快盘将用户网盘的免费空间提高到100G;360云盘宣布,将为每位用户提供360G永久免费空间,很快竞争演变为以单纯以储存空间为“核心竞争力”的比拼——以至于到后来市面上甚至出现十T,几十T的免费赠送云空间。

  拿空间换增长,催熟着当时还没有建立起成熟的商业模式的“个人云”,等行业监管的到来,最后一根稻降临了。

  2016年3月,监管部门专项治理网盘行动伊始,115网盘关停部分功能。4月25日,新浪微盘停止普通用户存储服务,所有用户数据保留至2016年6月30日。关闭新浪微盘的搜索、分享功能,直到清理完毕。一天后,快盘宣布停止个人用户的存储服务,所有用户数据将保留到2016年6月30日……据当时央视新闻的统计,排名前十的网盘中,已经有6个关停或调整了相关服务。

  经历整肃的“个人云”服务商们,要么关停网盘,要么转型做企业云服务,还留在行业里的,只剩下百度网盘、腾讯微云这样的大型服务商。

  而行业也在经历2017年用户规模增长率大幅下跌后,逐步回归理性,开始稳定增长,甚至在2019年之后,迎来了新玩家:2019年2月,夸克网盘上线;2020年阿里云盘开放内测。

  新玩家们的出现,一度让人们惊讶。毕竟在过去“个人云”一直被认为是一门难赚钱的生意。除了上面提到的来自行业监管的压力,更有庞大的硬件软件、物力人力的成本。

  2019年百度网盘在回应网友质疑“限速”问题时,就提到“作为一款免费的云储存产品,每年的服务器成本和带宽成本是硬伤啊……当宝宝们打开百度网盘上传和下载文件时,我们还需要为这些文件传输时的带宽进行支付,用户文件传输时带宽越大我们需要支付的费用越高。”

  于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行业玩家们思索如何才能更好的变现,并以此推出各项付费计划,而用户们也被“限速”和“云盘空间”等问题所困扰,又找不到替代方案。

  那么伴随夸克网盘等新一代“个人云”服务商们,打出“上传下载不限速”的口号出现时,是否意味着行业要变天了呢?

  正面遭遇:谁将改变行业?

  目前“个人云”业务的主要商业模式方式有两种:

  1.企业只提供有限的免费的存储空间,当储存量超过额度时,用户需要每月/每年购买存储空间。

  2.在下载环节进行限速,用户需要购买加速卡或者充值会员才能够加速下载。

  简单来说,就是让用户为“个人云”的空间和速度买单。出于控制产品的运营成本的考量,企业需要用户支付一定的费用无可厚非,那么网友对付费呈现怎样的态度呢?

  在搜索引擎中,我们看到许多围绕网盘定价的讨论,网友们横向对比评测、研究付费攻略,在挑选网盘时精打细算。

  根据艾媒咨询数据显示,八成用户愿意为个人网盘付费,速度和空间是用户首选的付费功能。可以说,网友并非没有付费意愿,而是希望“个人云”服务的收费价格合理,得到的服务也与价格匹配。

  这是因为,在过去“个人云”业务只是被视为数据存储、传输的工具,用户用完即走,缺乏黏性。这也导致产品变现渠道单一,运营成本更多由消费者买单,使得会员费居高不下,而这对于大部分使用频次低的用户来说,为一两次下载支付几十块,是相当昂贵的。

  此外,一些老牌产品的限速,往往发生在掌握海量用户数据资源之后,这就难免会让人产生一种被欺骗感。自然而然,人们对于“个人云”产生了价格与服务并不适配的感觉。

  而这也是新一代“个人云”服务商希望给行业带来的改变,即通过拓展产品功能、服务场景,使得“个人云”从基础的数据资料储存、传输,转变为智能化、场景化和服务化。

  以夸克网盘为例,自2019年2月上线以来,已经实现了在网盘中PDF与Word格式、PDF转TXT等文件格式转换;20G大文件上传、多文件批量上传、云解压、微信QQ资料备份;利用网盘播放器智能投屏、智能选集、关键帧高清浏览等核心功能。通过拓展产品功能,增加用户使用频次,延长使用时长,以期增加用户粘性,从网盘单一的工具属性中,衍生出更多的附加值。

  而在夸克智能信息产品的格局中,网盘也发挥着补齐生态的重要价值。事实上,用户在内容资源查找之后,天然具有存储与管理需求。人们往往会下载到本地,再进行二次整理,或者分享内容跳转到其他的收藏应用,完成后再换回浏览器,都需要繁琐操作。

  对此,夸克网盘给出的解决方案是通过内容资源+云服务+智能工具的方式,服务用户在搜索场景中的需求,构建个人云服务生态体系。“搜索”与“个人云”的叠加,将减少重复的工序,满足更广泛、更深入的用户需求。

  除了内容场景的优势,两年多的运营时间里,夸克积累了长期的技术、产品、运营和团队能力,累计服务了千万级的用户,而且颇受年轻用户群体追捧,25岁以下用户占比超过一半。这也让夸克网盘多了“Z世代”的色彩。

  产品根据年轻用户的日常需求,结合最美证件照、拍照扫描和翻译、智能打印、简历模板助手等功能。以及推出针对大学生的优惠措施。通过EDU邮箱或支付宝完成身份验证后,大学生可0.99元/月享四年享上传下载不限速,3TB空间。

  总的来看,新一代“个人云”正在通过智能化的产品功能,升级用户体验。通过链接更广域的内容场景,逐渐改变人们对于网盘行业的传统印象,开启“个人云”在5G时代里的价值。

  智能化:成为行业新趋势

  “个人云”的发展是具有鲜明时代性的。

  网盘诞生之初弥补着当时邮箱、即时通讯的局限性,可以更好的满足用户个性化的需求。2007年出现的千脑(在线储存应用)可以“帮助论坛站长把大文件,即消耗带宽较多的文件集中存储至网盘,以节约带宽成本和提高传输效率。”

  到了2009年“3G元年”的到来,华为网盘、115网络硬盘等产品纷纷出现,随后的4G时代里,这串名单越来越长。伴随着5G时代的到来,超高网速、超大连接、超低时迟的5G通讯,将给“个人云”业务带来新的行业环境。

  首先改变的是人们往网盘里存储的东西。在过去它主要是word文档、照片、视频、压缩包等等具体的内容,但现在像是日志、cookie这些反应用户行为和使用习惯的数据将得到更广泛的存储。

  这也带来人们使用网盘场景的变革。从个人资料的存储和管理,逐渐延伸向云端处理,像是对于文件进行解压扫描,视频观看投屏等等任务都可以利用“个人云”解决。随之而来,用户之间的协作也将逐渐向云端迁移,实现协同办公。甚至将连同AI、5G,一同成为变革城市生活的新基建。而这些,也将“个人云”这个行业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是智能化。它需要聪明地契合人们在互联网中的每个应用场景,而不是过去交由用户主动使用,被动提供服务。伴随着智媒时代、万物互联的到来,“云”的价值将会浸润在城市生活的肌理中。

  二是标配化。无论是办公、游戏还是观影这些使用场景,还是手机、平板、电脑、智能终端等使用媒介,“个人云”都将是标配于每个场景中的基础设施。

  三是适配化。存在于各个场景中的”个人云“还需要进行高度的适配,当跨越现实与虚拟的壁垒时,或许就有可能实现人们对于元宇宙的畅想,而这也将为“个人云”打开更广阔的想象力。

  在CSDN论坛上,有着许多关于搭建个人网盘的讨论。这也从侧面证实了两个观点,一是人们对于“个人云”抱有强烈的需求,将其视为“依靠互联网生存的人一定要有的东西”。二是现有的个人云服务商并没有完全满足用户需求。

  在知乎上,人们也对“个人云”产生过许多疑问,比如“云盘什么时候不再限速”“云盘里的数据安全吗”“2T左右的数据要怎样存到云盘上”“自建云盘储存方便吗”……这些疑问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难以被解答,难以被回应,以至于在一定程度上掣肘着行业的发展。

  但随着近年来“个人云”的复兴,以夸克为代表的新入局者们,正致力于给行业带来改变——直面“限速”“空间”“价格”等难题;通过内容资源+云服务+智能工具的方式,丰富“个人云”的产品价值,使其摆脱单纯的工具性用途;推动“个人云”朝着智能化、服务化和场景化变革;探索在智媒时代里,“个人云”更多的价值。

  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迈向智能化未来的基石。作为消费者,或许也需要给予它成长的时间,抛开成见,积极参与其中。

  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互联网指北 ”,作者: 付生

  榜单收录、高管收录、融资收录、活动收录可发送邮件至news#citmt.cn(把#换成@)。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