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企业

武汉大学强月新:数据内容倍受追捧 仍需警惕“数据陷阱”

2021/01/07 09:42      IT产业网   


  数据日益成为新的生产要素,如何科学、合理利用数据,让数据赋能内容,更准确高效地传递信息、发现趋势,愈发成为各行业人才的必备技能。如何定义数据新闻?数据新闻为什么倍受追捧?数据内容生产者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新浪新闻、封面新闻联合推出“未来媒体访谈”问道中外新闻学院院长系列节目。本期我们邀请到了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强月新院长,请他聊聊数据内容发展,以下为访谈实录:

          v.qq.com/x/page/r3218f0w7oq.html

  数据新闻的两种理解:数据驱动、可视化呈现

  主持人:强院长,您是如何理解数据新闻的?

  强月新院长:随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传媒技术驱动,新闻的产品形态和业态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作为一种新型产品形态,数据新闻越来越受到欢迎。目前,学界、业界对数据新闻的定义莫衷一是,大致分为两类: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 强月新

  第一,从生产视角来看,数据新闻是一种新的新闻生产方式,强调数据对于新闻的驱动作用。通过抓取、筛选、重组、挖掘、分析数据等环节,创造出数据新闻。

  另一种理解是从呈现视角来定义数据新闻,认为数据新闻是一种区别于传统新闻的新的报道形态和表现方式,强调数据可视化的呈现方式,其本质还是传统新闻,只不过将其包装为数字信息的形式。

  我们认为数据新闻,既包括内容视角,也包括呈现视角。简单地说,就是以数据为主要内容,采用可视化方式呈现的新型新闻样本。

  数据内容倍受追捧的“三大秘籍”

  主持人:您认为数据新闻、数据内容为什么受到国内外媒体的追捧?

  强月新院长:现在,数据新闻越来越受到新闻界的追捧,不仅是新媒体,甚至很多传统媒体,也越来越多地采用数据新闻,这是因为数据给新闻实践带来了诸多创新与可能。

  《数据新闻蓝皮书中国数据新闻发展报告(2018-2019)》

  第一,数据丰富报道内容,增强报道感染力。开放的数据作为数据新闻的基本要素,为新闻报道提供多方信源和多种素材。从用文字讲故事,到用数据讲故事,数据新闻改变了内容生产和叙事模式。通过对数据的结构化、知识化处理,探索有意义的数据联系,将孤立的新闻事件扩展为丰富的新闻内容,从而增强报道的感染力,这是它受到青睐的一个原因。

  第二,与传统报道相比,数据新闻创新报道形式,特别是用可视化的形式,将冗杂的数据以及错综的关系,以形象生动的方式呈现,提升新闻的阐释效果,完善用户阅读体验。

  第三,拓展传播的渠道,强化报道的传播力。自2014年下半年来,数据新闻实践平台逐渐由传统PC端向移动端转移。传播渠道的拓展,使得数据新闻的传播更加广泛。可视化的呈现方式,适合在不同渠道传播,增强了传播效果,所以数据新闻越来越受青睐。

  数据内容生产要警惕“数据陷阱” 避免新闻异化

  主持人:未来,数据新闻生产者在生产过程中面临着哪些风险和问题?

  强月新院长:现在,数据新闻比较热门,但其生产存在以下风险或者困境:

  从操作层面来看,存在“数据壁垒”和“数据陷阱”的困境。“数据壁垒”是指获取数据上存在一些壁垒。数据的开放和获取是数据新闻生产的基础,而“数据壁垒”成为阻碍数据新闻发展的重要因素。

  2014年由英国开放知识基金会组织的开放数据指数报告显示,全球数据开放状况不容乐观,一些国家和地区仍有89%的关键数据并未得到开放。我国内地的开放数据指数处于中等水平,排名第57位,开放程度为37%。国内政府部门、企业机构数据源开放程度仍然相对较低,存在数据开放共享不足、数据产业基础薄弱、缺乏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法律法规建设滞后、创新应用领域不广等问题。已开放的数据资源类型单一、分布不均衡,数据公开存在一定滞后性,媒体想要进一步掌握更为详实、个性化的数据较难。数据开放还受到数据格式、版权及商业利益等诸多因素制约。

  除“数据壁垒”外,“数据陷阱”也对优质数据新闻的生产和发展提出了挑战。具体来说,“数据陷阱”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主观认知偏差易带来数据偏见。在大数据时代,人们盲目乐观地获得由大数据分析所得出的结果,忽视了“沉默的证据”;第二,数据有效性偏差易带来数据误导。数据并不天然意味着真实——数据源影响数据质量,互联网的开放性、匿名性使得数据源模糊,数据真假难辩;第三,数据相关与因果相关的模糊带来结论偏差。大数据时代,“万物可数”使得事物之间的关联呈现为一种量化关系,似乎大数据更关注相关关系而忽略因果关系,甚至人们认为相关关系可以取代因果关系。事实上,大数据告诉人们的只是“是什么”而不是“为什么”,这往往使得人们陷入“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窘境。例如疫情期间,双黄连与抑制新冠病毒有相关性,并不意味着,双黄连一定可以预防或治愈新冠病毒。

  数据新闻革新了新闻报道范式,赋予新闻业新的活力和魅力,开拓了新闻工作者的视野和思维方式,使得新闻价值的表现更具张力。但另一方面也应注意到大数据应用是一把“双刃剑”,在带来积极效应的同时,也带有一定局限性,如果无法正确看待数据与新闻之间的关系,则可能陷入新闻价值挖掘和呈现的迷途,导致新闻“异化”,“新闻异化”的风险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盲目追求“数据之大”,可能忽视微观层面的精准报道。大数据追求样本规模的巨大,但某些新闻追求个性化,这与大数据整体样本思维相悖;大数据因样本量的剧增对不精准度的容忍度也在提升,但新闻既要追求宏观层面的洞察,亦要实现微观层面的精准报道,在对精准度的要求上与大数据存在相异之处。

  第二,过分追求定量分析,可能导致主观价值判断的缺失。数据本身无法涉足情感及社会关系层面的定性分析。如果一味追求定量分析,可能会导致独立思考和价值判断的缺失。面对海量信息及数据,新闻工作者容易被“数据”牵引,从而撰写语言模式化、表述程序化的报道。现今甚至出现了机器人利用模板编写新闻的案例,人们在欢庆科技进步的同时,也应反思模式化新闻写作对新闻品质的轻视问题。

  第三,过分追求可视化呈现,可能导致传统新闻叙事和新闻价值的弱化。随着5G时代的来临,数据将更加丰富,可视化技术也将更加复杂,如果不适当弱化数据新闻的专业堆砌性,让高大上的数据新闻接地气,让数据带上“人情味”,那么,再新再好的数据新闻也会陷入“孤芳自赏”的误区。

  从社会层面来看,数据新闻可能引发新的职业伦理问题,也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真与假的博弈。与传统新闻失实有所不同,数据新闻失实具有较强的迷惑性,不易被发现。大量的数据,看似专业的数据分析,以及具有较强逼真感的视觉呈现等形式因素,很容易让受众对数据新闻产生科学、专业和真实的信任感,而且即使有少部分受众想对其真实性表示质疑,受限于时间、专业门槛等,也很难有能力提出有力的证据,很容易导致人们在失真报道中的沦陷。实际上,大数据并不必然等于客观真实。

  第二,开放与保护的博弈。在大数据时代,受众对个性化信息的需求激增,大量的个人数据也被广泛运用到数据新闻领域中。在大数据背景下,数据运营商会根据自身的商业模式和市场需求,以最大化的个人数据价值为导向,有可能将散落于网络空间里的个人信息不断被以新闻的形式堂而皇之地曝光在公众视野之中,加剧了个人隐私被泄露的风险性。

  第三,技术与人文的博弈。强调人文精神与关怀,是新闻伦理内容之一。相比较传统新闻生产对人主体性的强调,如要求记者主动深入基层,注重现实社会的复杂多样性,采集鲜活、有温度的新闻素材,提倡新闻写作时的不拘一格等。数据新闻有天然缺陷,单一化、程式化的新闻生产模式以及对技术的倚重和依赖,容易缺乏人文关怀。

  计算思维正越来越成为数据新闻制作者、传播者和接收者的一种重要思维方式,甚至出现了一批新闻生产的“唯技术论者”,然而,无论包括计算机在内的科学技术如何发展,新闻本质上都应该是以人为服务对象的信息,不能在对技术的盲目追捧中丢失“新闻是人学”的基本坚持。

  数据新闻是一个新的新闻形态,很有前景,但它依然存在一些“内在陷阱”,我们应该尽可能发挥数据新闻的正面影响,避免负面影响。

  (特别感谢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数可视教育公益基金对本节目的大力支持!)

  榜单收录、高管收录、融资收录、活动收录可发送邮件至news#citmt.cn(把#换成@)。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